可以预见的是,传统的家政运作模式必将被逐步淘汰,新的模式一定会产生。但不管世界如何变化,基本规律是不变的。在家政行业,应该树立起一切为了阿姨,一起来自于阿姨,一切服务于阿姨的理念。
有人说,未来我们让机器人做保姆,这是科技型的;还有人说,今后我们请外国人做保姆,比如菲佣,这是国际型的;更有人说,我们请求万能的群,这应该算是互联网思维型的吧?“未来谁做保姆”这是个大问题,政府和家庭都要来解答,漠视就带来了今天的“保姆荒”,影响到你我,最终会让市民总体生活质量下降。
保姆供不应求的原因众多。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来临,做保姆的人越来越少。30岁到45岁是从事保姆工作的黄金年龄,在老一代保姆退出市场后,缺少年轻的血液补充。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,10年后恐怕没有保姆可用。
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值得重视。在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的当下,进城务工人员已成香饽饽,工厂和家政公司都在争抢女工。因为工厂的待遇比家政业要高,而且社会保险体系较完善,所以败下阵来的往往是家政公司。
更加核心的东西是观念。大家总觉得为雇主提供服务社会地位不高,当保姆低人一等,所以没人愿意做。在互联网思维席卷天下的时候,人们动不动就讲颠覆,讲o2o,讲平台。作为极度传统的家政行业,再互联网思维,如果离开了阿姨这个主体,一切都是白扯。
保姆们大多来自农村,工作技术含量不高,社会认同感较低,人们用另类眼光来看待这群默默奉献却得不到认可的人们。徐用才认为这是我们文化的缺陷,如果不改变这些“傲慢与偏见”,未来无人做保姆。
因为保姆的紧缺,文化上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。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开始看上这一行业的前景,上海已有留洋博士涉足家政行业,已有国际资本介入家政业。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关注家政行业,河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家政艺术系,东北农业大学、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开设了家政系。
这几年,互联网的火爆让家政行业也走上了“云端”,网站砸钱做家政,但效果不理想,这让很多人感慨,家政现在是一个行内人看不懂、行外人更看不懂的行业。业内人士的回答是:“因为家政业面对的是人,不是商品。”
未来家政业该如何发展?“机器人说”、“菲佣说”、“互联网说”纷纷涌现,这些观点很有趣但不适用。只要改变观念,未来大中专学生可以进入家政行业,因为这个行业起薪并不低;在职白领阶层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来做家政,比如带孩子、做家教等来补贴家用;此外,“全民家政”也是大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