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呢,网络没有那么发达,有很多事情未必大家所知道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很多东西只要一经互联网,几秒钟后,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你所发布的消息。
有关保姆虐童的事件频发,不仅拷问着保姆的人性与道德,也同时给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。嵊州保姆虐童事件一经发布,便引来一场网络口水战,而汹涌舆情的背后,疑点丛生,真相也变得扑朔迷离。
该事件在未有定论的情况下,迅速在网上发酵,评论里,“蛇蝎保姆”之类的骂声潮水般袭来。真相未可得知,疑云背后酝酿成一场网络“暴力”,谁该反思?
在网络化的大背景下,每个网民都成为意见的表达者,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放大、失真,甚至是扭曲。公众应该理性面对,谨慎作出判断。专栏作家潘采夫说过:“理性应该成为民众的基本理念,越是群情激昂的时候,越要冷静下来,独立判断。攻击谩骂这种做法既不文明,也不科学。”各种恶毒谩骂只会激化矛盾、拉深仇恨,展现攻击谩骂者愚昧的一面,真是损人不利己,也容易受情绪的蒙蔽,离真相越来越远。
在舆情汹涌、真相难辨的互联网时代,更要防止情绪化表达。我们需要情绪释放,但更重要的是理性表达,如果让情绪压倒事实和理智,那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只图一时之快,发泄那些爆棚的正义感,事件本身却未经证实,是不负责任的。更有甚者,以这样尖锐、近乎谩骂的言论来吸引眼球,更有悖基本的公共伦理。
类似事件不止一件,事发后各大视频网站、门户网站,甚至是传统媒体,在转载和报道的过程中,未经证实,就大肆报道,无疑没有当好“把关人”的角色。其中,不排除某些媒体为了加大点击量、吸引眼球,而当“标题党”,甚至是扭曲事实、戴上认定“虐童”事实的有色眼镜来审判。在很多的视频网站,这条被上传的疑似虐童视频和认错书,都没有隐去当事人的脸和名字,显然侵犯了隐私权。凡此种种,在这起事件中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深思。
我们无意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,但事件中,保姆签下的认错书作为一个当事双方和解的协议,不具备判定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,而这最容易误导公众,让公众觉得保姆承认虐待事实。既然雇主已经报警,证明虐待事实的材料又疑点重重,我想,类似事件如再发生,相关部门有必要、也有义务查清事实,而不是一味地图方便快捷、和谐稳定来结束任务。
虐童疑云背后折射的是社会信仰危机,而事件传播机制的不完善和网民舆情表达的盲目性、情绪化,以及执法机构的不谨慎,最终酝酿成一场网络“暴力”。在这“暴力”狂欢的背后,每一个参与者都该深思。